前往: 導覽, 搜尋

李雙澤
瀏覽人次:9,704
最近作者:郭俐妏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17:37;

李雙澤(1949-1977),師大附中畢業,淡江大學數學系肄業。畫家、作曲家、民歌歌手,與胡德夫楊弦共尊為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催生者。有「中國鮑比迪倫」之稱。

生平簡歷

父親為菲律賓華僑的李雙澤,小學時就隨母親經香港來到台灣。1968年,李雙澤考進淡江文理學院(後改制為淡江大學)數學系,後來想轉往建築系,因此幾乎選修了建築系內所有與藝術有關的課程,尤其喜愛席德進的水彩課;卻因本科學分不足,無法轉系。然而,這已奠定李雙澤日後深耕藝文的基礎。

1972年,李雙澤開始在台北市各地打工維生。在當時人文集粹的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中,有著跟李雙澤一樣的青年,像是胡德夫楊弦韓正皓吳楚楚等人。1971年,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台灣的國際地位逐步下滑;而青年學子口中唱的仍是西洋歌曲。有感於此,李雙澤則立志要「唱自己的歌」。當時胡德夫在哥倫比亞咖啡廳駐唱,李雙澤問他:「你是卑南族吧,你們有沒有自己的歌?唱一首你們自己的歌!」胡德夫愣了一下,一時想不起來有什麼「自己的歌」可以唱;過了一會,才想起小時候父親唱過的一首《美麗的稻穗》。胡德夫唱了這首歌,並教大家一起唱。這埋下了日後李雙澤奔走各大專院校鼓吹「唱自己的歌」之種子。

1976年12月3日,淡江文理學院在校內舉辦「西洋民謠演唱會」,李雙澤代替因傷未能出席的胡德夫上場,李雙澤看到其餘演出者唱著西洋歌曲,於是大聲問台下:「我從菲律賓到台灣到美國到西班牙,全世界年輕人喝的都是可口可樂、唱的都是英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接著開始演唱《補破網》、《國父紀念歌》等國台語民謠,引起台下一片嘩然。此舉燃起台灣藝文界對「中國現代民歌」的論戰,此事件有「淡江事件」或「可口可樂事件」之稱。

淡江事件後,李雙澤不斷創作,用自己的語言來貫徹「唱自己的歌」,引爆1970到1980年代整個台灣校園民歌的流行風潮。

1977年,李雙澤在淡水鎮興化海灘,因拯救溺水的遊客而淹死,得年二十八歲。

創作作品

李雙澤大部份的作品,是與梁景峰討論出來的結果

  • 《少年中國》:李氏為朋友蔣勳的詩作譜詞而成

  • 《美麗島》:改編台灣女詩人陳秀喜的詩作《台灣》,是李雙澤最廣為傳唱的一首作品

  • 《我知道》:李雙澤創作的第一首民歌作品

  • 《老鼓手》

  • 《紅毛城》

  • 《愚公移山》

作品後續

在寫作完《美麗島》後,李雙澤生前並沒有發表過這首歌。《美麗島》初次現世,是在李雙澤告別式上,於前夜由楊祖珺胡德夫徹夜整理李氏遺留的手稿,編錄而成。《美麗島》與《少年中國》,當時送交行政院新聞局審核都未通過:《美麗島》因曾為黨外運動人士傳唱而被判定有台獨意識,《少年中國》則由於被統派人士傳唱而被判定親共。

1978年,李雙澤的中篇小說〈終戰的賠償〉獲得吳濁流文學獎,文集《再見,上國》由長橋出版社發行。1979年,黨外人士欲藉創辦雜誌而立政黨,藉用《美麗島》為其雜誌刊名。1979年9月8日台北市中泰賓館的《美麗島雜誌》創刊酒會,遭人鬧場。在一片推擠喧囂的混亂中,楊祖珺唱起了李雙澤創作、沒有政治立場、沒有暴力的《美麗島》。1979年12月10日,政府對集會民眾展開鎮壓,史稱「高雄事件」,也即是「美麗島事件」。

1987年,李雙澤逝世十週年紀念文集,《美麗島與少年中國》出版。2007年10月1日,淡江大學於校內牧羊草坪上舉行李雙澤紀念碑揭碑儀式,由其友蔣勳題碑。2007年10月4日,淡江大學得野火樂集協助,於該校學生活動中心舉行「唱自己的歌:30年後再見李雙澤紀念演唱會」,由當年淡江事件時與李雙澤同台的主持人陶曉清主持,胡德夫與楊祖珺再次合作演唱《美麗島》緬懷李雙澤。

2009年6月27日,參拾柒度製作公司製作的李雙澤紀念唱片專輯《敬!李雙澤/唱自己的歌》獲得第20屆金曲獎流行音樂作品類評審團獎。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