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導覽, 搜尋

1936年
瀏覽人次:3,362
最近作者:江佳蓉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19:48;

「泰平」及「博友樂」公司的銷售權轉讓成立「日東」公司。

台灣總督府制定「台灣唱片取締規則」。

張福興離開勝利唱片,文藝部改由王福接任主持。勝利唱片發行的〈心酸酸〉是早期相當重要的台語歌曲,據說當時賣了8萬張,音樂類似歌仔戲的「哭調仔」風格。「心酸酸」和「悲戀的酒杯」同時發表於1936年,由勝利唱片公司發行,是姚讚福陳達儒初次合作,即「雙雙聞名」兩大悲曲!年齡不及二十歲的陳達儒,有此之作,誰也不敢再說他「少年不識愁滋味」了,而在流行歌壇近四年,卻一直很不得志的姚讚福,也終於揚棄了被譏諷為「讚美歌」式的作曲風格,摸索出創作方向,爭得了一席之地。如泣如訴的「心酸酸」詞是每段四句,每句七言,計二十八個字的情歌」標準範式,曲是四個樂段,共分十六小節的旋律,每七言配合四個小節,正好天衣無縫,絲絲入扣,據說此曲不是「事先」合作,而是作詞、作曲寫各的,而後湊合在一起,真是可遇不可求的機緣!姚讚福先生當年因為創作這首歌曲才開始受到肯定,心酸酸這首歌聽起來有點讓人心頭酸酸的感覺。在1930年代歌仔戲很受歡迎,街頭巷尾大家也都愛聽哭調子,心酸酸是流行歌式的新款哭調子。這首歌的每一字歌詞都配好幾個豆芽菜(音符),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轉音。因為設計得很巧妙,愈聽愈好聽。尤其是心酸酸轟動以後也有出現日語版本,其編曲和唱法完全相同,一樣很受歡迎。而演唱這首歌的歌手秀鑾,是日據時代名氣僅次於純純的歌手,他唱紅了「心酸酸」、「雙雁影」、「三線路」等歌曲,是當時勝利唱片第一有人氣的歌手,相當於現在的張惠妹的人氣旺度,在這首「心酸酸」中,她唱的所讓人感心酸的,就是在那句:害阮等無心酸酸」。

台灣總督府公佈「台灣蓄音器及唱片取締規則」之後,才正式制定管理本地及進口唱片事業的法令,在總督府規定之下,相關企業、唱片之運作流通必須登記。從此在總督府的掌控,唱片公司的成立逐漸受到當局的介入,此與唱片的盛行以及日本逐漸走上軍國主義擴張的時局有密切關係,30年代台灣唱片業的蓬勃已為此一新興類別的出版品形成廣泛市場,同時也在總督府的管制下盛極一時,這也就是台語流行歌得以風行的時局背景。當時有名的音樂人有作詞人陳達儒、 作曲人姚讚福

陳達儒 (1917-1992) ,1917年生於台北艋舺祖師廟附近。除了接受「公學校」的日文教育外,父親還安排他到私塾修習漢文,因此有了不錯的漢文基礎。1930年代的台灣,在日本人所經營之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積極提倡與主導之下,台語流行歌曲已經逐漸有了不錯的銷售成績。因此,博友樂、泰平、勝利唱片等其他公司,也有了在流行音樂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的雄心。1935年,當時的勝利唱片公司聘請了畢業於東京上野音樂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前身)的「台灣新音樂之父」張福興主持文藝部,另外更邀集了當時已由醫學院畢業、有「歌人醫師」之稱的林清月擔任歌詞創作和遴選工作。由於他們所徵集的歌詞略嫌不合時宜,所以所製作發行的唱片,仍遲遲無法和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所推出的作品相比。為此,文藝部開會檢討而企圖挽回頹勢,於是張福興便推薦當時正居住在他家對面的陳達儒,而且頻頻肯定陳達儒的文筆。於是當時年僅19歲的陳達儒就在張福興的鼓勵下,首次寫下了〈女兒經〉、〈夜來香〉……等約五首歌詞。林清月醫師經過仔細審核之後,認為這位年輕人的遣詞用字已然擁有大師風格,於是便陸續採用,並分別交由蘇桐、陳秋霖兩人進行譜曲工作。灌錄成唱片發行之後,市場反映果然相當不錯。至1936年,陳達儒的歌詞創作數量,幾乎已經囊括了勝利唱片三分之二以上的曲目,成為當時勝利唱片視若瑰寶的台柱人物。不管是描述懷春少女心聲的〈白牡丹〉、戀情綿綿的〈青春嶺〉、含情脈脈的〈日日春〉,甚至是幽怨淒清的〈雙雁影〉、〈送出帆〉、悲戚悱惻的〈心酸酸〉、〈悲戀的酒杯〉……等等,這些歌曲都在當時的台灣造成一陣轟動。與陳達儒合作過的作曲家相當多,除了蘇桐之外,還有吳成家譜曲的〈阮不知啦〉、〈心茫茫〉、〈港邊惜別〉,陳秋霖譜曲的〈白牡丹〉、〈滿山春色〉、〈中山北路行七擺〉,郭玉蘭的〈南都夜曲〉等。他們的合作雖然造就了台灣創作歌謠的榮景,卻也讓日本政府倍感壓力。1938年,隨著中日戰爭的爆發,物資缺乏及皇民化運動的積極推動,唱片業者也因為受到戰爭影響而紛紛歇業。這些靠寫歌糊口的人,生活無著,只好各尋出路。蘇桐揹起洋琴,跟著賣藥團四處賣藥表演維生。陳達儒則全家疏散到坪林,並決定從警,但二二八事件後,他便辭去警察的職務。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台語流行歌曾有段時間復甦,陳達儒以「新台灣歌謠社」的名義發行歌本參與其中,但好景不長,因政府鼓勵「國語」及禁播日本風情的歌曲。陳達儒在1954年以後作品就銳減,最後棄歌從商,服務於食品業。1990年,新聞局主辦的首屆金曲獎頒發「特別獎」給陳達儒(同時獲獎者為莊奴),對他在台灣歌謠界的貢獻,給予最高的敬意和肯定。
姚讚福 (1909-1967),1909年生於彰化,後舉間遷徙台北松山。姚家為基督教長老教會家庭,故姚讚福從小藉由教堂的『主日學』啟發,開展了他對音樂的興趣。由於其父姚再明民族意識強烈,不願子女受日本教育,在姚讚福十四歲那年,送去廈門「英華學院」接受教育,畢業返台後,又進入台北神學校(今台灣神學院)就讀。在神學校就讀時期,姚讚福接受系統地音樂訓練,但也因他對音樂的喜好遠高於傳教職志,故也埋下日後姚讚福捨宗教而獻身音樂創作的引子。神學校畢業姚氏被派往東部傳教,未久他就辭退牧師神職,投效「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與鄧雨賢同事,除了寫曲之外,並擔任訓練歌星工作。這段時間他在樂壇發展的不好,後來跳槽進入「勝利唱片」,協助作曲工作,首先推出了《思春》及《蝶花恨》,但並沒有造成轟動;在1936年時,和年僅18歲的作詞家陳達儒搭配,推出了《心酸酸》、《悲戀的酒杯》,引起極大的轟動,其中《心酸酸》更成為第一片外銷到南洋的台語流行歌唱片,奠定了姚讚福在台語流行歌壇的地位。1937年中日開戰,日本發起了皇民化運動,面對著時局的變化,唱片公司製作台語流行歌曲的機會愈來愈少,而姚讚福於年底投效到「日東唱片公司」,並發表了二手膾炙人口的台語流行歌《送君曲》及《姐妹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台語歌曲被日本殖民政府禁唱,姚讚福也被徵調廣東、香港,並在那裏成家。然而戰後返台,由於政府不承認神學院文憑,因此無法應聘音樂教職,姚讚福只能在舞廳走唱、或幫一些廠商製作廣告歌曲維持家計。1957年姚讚福將譜好的新詞曲《思鄉》及舊作《我的青春》、《黃昏城》等交給甫成立不久的亞洲唱片,並由文夏演唱、1966年,將其新作品《黃昏怨》交給台中五虎唱片公司,造成轟動,在獲得鼓勵下,於年底又寫下了《日落西山》、《青春嘆》二曲,再度獲得歌壇的肯定。1960年代初,台灣的唱片製作風再度興起,姚讚福拿著日治時代曾被唱紅的歌曲去找當時已名滿寶島的歌星文夏,便挑《悲戀的酒杯》作主打歌,唱片一推出,竟再度造成轟動,被新生的一代所接受;1960年代中期,華語歌曲逐漸流行,因《悲戀的酒杯》的大受歡迎,便填上國語歌詞,將歌名改為《苦酒滿杯》,由謝雷主唱,也大獲流行,成為謝雷的代表歌曲。但這些流行歌曲的大賣,只是造成歌星名利雙收,與唱片公司大發利市,並沒有改善他的家計,1967年姚讚福病逝,身後方引起媒體對其悲苦的遭遇及清貧的報導,並有親朋好友及社會團體給予遺族捐助及對其追思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