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導覽, 搜尋

鄧雨賢
瀏覽人次:7,128
最近作者:陳雨柔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12:41;

鄧雨賢(1906.7.21-1944.6.11),出生於桃園龍潭,客家人。為日治時期知名譜曲者,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代表作有〈大稻埕進行曲〉、「四月望雨」(〈四季紅〉、〈雨夜花〉、〈忘春風〉、〈月夜愁〉)等。鄧家為書香世家,其祖父鄧逢熙、七叔公鄧賡熙、九叔公鄧搏鳳三人都為秀才,鄧家人多從事教職,其父鄧旭東因任教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漢文老師,於鄧雨賢三歲時舉家遷往臺北,鄧也因此有機會接觸閩南語。1914年進入艋舺公學校就讀(今台北市老松國小),1920年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就學期間展露其音樂才華,師事日人一條慎三郎(又名一條真一郎),在這段期間學習了風琴、曼陀鈴、小提琴等西式樂器。1925年,自臺北師範學校畢業後,任職於臺北日新公學校(今台北市立日新國小),翌年與畢業於臺北第三女子高等學校(今中山女高)的鍾有妹結為連理。1929年,毅然辭去教職,前往東京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理論。 返台後,曾任臺中地方法院擔任通譯官兩年。1932年,以〈大稻埕進行曲〉、〈挽茶歌〉兩首創作,逐漸為流行歌壇所注目。同年,由於中國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播映,奠定以歌曲宣傳電影的行銷模式,也開創了台灣創作台語流行音樂之風氣。1932年,陳君玉邀請鄧雨賢至古倫比亞唱片公司從事譜曲工作。同年,為電影《一顆紅蛋》創作同名曲,此曲由當時任職於永樂座戲院李臨秋作詞。自此,鄧創作了奠定其作曲家地位的經典代表作,如〈忘春風〉、〈月夜愁〉、〈跳舞時代〉等曲目,與蘇桐王雲峰邱再福四人並列流行歌壇「四大金剛」。 除了作為流行音樂的作曲者,鄧也積極採集傳統歌謠,保存七字背六孔興調客家調山歌等傳統音樂。鄧於1936年曾說:「這是一個過分崇信西洋文物的時代,當然西洋文物有不少可以攝取的地方,但西洋音樂也有腐敗的地方,所以不一定非西樂不可。」6可見他對於保存傳統音樂的決心。此外,鄧也與黃得時參與蔣渭水民眾黨的地下社會運動。7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鄧被迫響應「皇民化運動」改名為「東田曉雨」,多首創作被編為響應戰爭的「時局歌」。諸如〈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等多首在當時廣為傳唱的名曲,都沿用原曲調填上新詞改作為〈大地在召喚〉、〈軍夫之妻〉、〈名譽的軍夫〉等鼓吹戰爭的軍歌。1939年,鄧創作〈鄉土部隊之勇士〉、〈月昇鼓浪嶼〉。同年,辭去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職務,舉家遷往竹東,與妻子一起在芎林公學校教書。1944年6月11日辭世,享年39歲。

參考資料

四月望雨 鄧雨賢——數位博物館.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

四月望雨 鄧雨賢—— 數位博物館.四月望雨讚詩情——台灣歌謠作曲家鄧雨賢

莊永明,《1930年代 絕版臺語流行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年6月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