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導覽, 搜尋

日本時期到戰後:修訂間的差異
瀏覽人次:4,616
最近作者:tingyi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19:06; 歷來作者:estherlin

 
行 3: 行 3:
 
[[1935年]]台灣歌謠創作達到顛峰,詞曲大多悲傷淒涼,反映了殖民時代文化心靈底層的某種失落,後因為戰爭的關係而結束。「[[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 流傳至今,創作人有[[李臨秋]]、[[鄧雨賢]]、[[陳君玉]]、[[周添旺]]等。
 
[[1935年]]台灣歌謠創作達到顛峰,詞曲大多悲傷淒涼,反映了殖民時代文化心靈底層的某種失落,後因為戰爭的關係而結束。「[[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 流傳至今,創作人有[[李臨秋]]、[[鄧雨賢]]、[[陳君玉]]、[[周添旺]]等。
  
二戰之後,當時最流行的四首歌曲「[[望你早歸]]」、「[[補破網]]」、「[[燒肉粽]]」、「[[杯底毋通飼金魚]]」稱為戰後四大名曲。當時的台語創 作歌謠產生了大量的「[[混血歌曲]]」,所謂「混血歌曲」是將日本曲調填上中文歌詞的歌曲, 比如[[文夏]]的「[[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而後,「南文夏,北[[洪一峰]]」的盛名響徹島嶼,「[[思慕的人]]」、「[[舊情綿綿]]」延續了 [[30年代]]那種東方五聲音階的創作,揉合了日本演歌特點,後來更融入西方爵士樂情調,為台灣民謠創造了獨特的綜合風格。
+
二戰之後,當時最流行的四首歌曲「[[望你早歸]]」、「[[補破網]]」、「[[燒肉粽]]」、「[[杯底毋通飼金魚]]」稱為戰後四大名曲。當時的台語創 作歌謠產生了大量的「[[混血歌曲]]」,所謂「混血歌曲」是將日本曲調填上中文歌詞的歌曲, 比如[[文夏]]的「[[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而後,「南[[文夏]],北[[洪一峰]]」的盛名響徹島嶼,「[[思慕的人]]」、「[[舊情綿綿]]」延續了 [[30年代]]那種東方五聲音階的創作,揉合了日本演歌特點,後來更融入西方爵士樂情調,為台灣民謠創造了獨特的綜合風格。
  
 
[[分類:年代]]
 
[[分類:年代]]

於 2015年7月22日 (三) 19:06 的最新修訂

台灣歌謠最早是歌仔戲,當時上海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為了宣傳,寫下了第一首流行歌謠,其格式就是歌仔戲格式。

1935年台灣歌謠創作達到顛峰,詞曲大多悲傷淒涼,反映了殖民時代文化心靈底層的某種失落,後因為戰爭的關係而結束。「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 流傳至今,創作人有李臨秋鄧雨賢陳君玉周添旺等。

二戰之後,當時最流行的四首歌曲「望你早歸」、「補破網」、「燒肉粽」、「杯底毋通飼金魚」稱為戰後四大名曲。當時的台語創 作歌謠產生了大量的「混血歌曲」,所謂「混血歌曲」是將日本曲調填上中文歌詞的歌曲, 比如文夏的「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而後,「南文夏,北洪一峰」的盛名響徹島嶼,「思慕的人」、「舊情綿綿」延續了 30年代那種東方五聲音階的創作,揉合了日本演歌特點,後來更融入西方爵士樂情調,為台灣民謠創造了獨特的綜合風格。